纺织品的荧光反应与荧光增白剂是一回事吗?有关荧光增白剂的标准,一起捋捋
摘要:“荧光增白剂”,这个一直处在争议中的物质,关于它是否有害,一直是萦绕在一些人心头的疑问,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起底这个物质,刨根问底地探究下,它的真实面目?
什么是荧光增白剂?
英国物理学家George GabrielStokes在1852年首次阐述了荧光现象。1929年,Krais.P首先发现6,7-二羟基香豆素具有荧光增白作用;1940年,德国IG公司研发出具有实用价值的荧光增白剂,并开始了其商品化历程。
1959年,原天津染料厂生产出我国第一支荧光增白剂——V B L(C.I.85),该品种属双三嗪氨基二苯乙烯类型。1966年,原化学工业部颁布了该品种的化工行业标准(部颁标准),编号为HG 2-382-66,这是我国荧光增白剂产品的第一个行业标准。现在该产品标准已升级为GB/T 10661-2003《荧光增白剂VBL》。荧光增白剂在我国最初只用于纺织印染行业。60年代后期,荧光增白剂开始在合成洗涤剂行业使用,70年代才用于造纸行业。
荧光增白剂在纺织品上的增白原理
在纺织工业中,纤维自身的白度往往达不到人们审美的要求。尤其是天然纤维,由于生长环境与生长周期不同,其白度差异很大。白色物质一般对可见光中450~480nm的蓝光有轻微吸收,而造成蓝色不足,使其稍带黄色而给人以陈旧之感。为此,人们采取了不同措施来使物品增白、增艳。
在荧光增白剂出现以前,通常采用的增白方法主要有两种:
①加蓝增白法,这种方法可以起到增白作用,但效果有限,而且由于总的反射光量减少,使物品色泽变暗。
②化学漂白法,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而使物质褪色,但对纤维素会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且漂白后的织物常带黄色,反而影响增白效果。
由于发生了能量损失,辐射的荧光波长变长(大约为450nm的蓝光),泛黄物品的黄色可以被荧光增白剂反射出来的蓝光补偿,从而增加了物品的表观白度。由于发射光的强度超过了投射于被处理织物上原来可见光的强度,所以产生了略带色光的增白效果。具有实用价值的荧光增白剂,除了吸收紫外光而发出紫蓝色的荧光和具有高的荧光效率外,本身还必须接近无色或微黄色,具有普通染料的特性,对被增白的织物如纤维有良好的亲和力、良好的溶解性或分散性能以及较好的耐洗、耐晒和耐烫等牢度性能。
荧光反应与荧光增白剂
荧光反应是指物质接受紫外线不可见光的照射后被激化,然后把被激化的能量转换成肉眼可见的光释出的过程。这是一种光致发光的冷发光现象。
荧光反应在自然界中极为常见,多种动物体(如虾、蟹、水母等),食品(如酱油、普洱茶、白酒、咖啡等),药物,植物提取物(如银杏黄铜、芍药、苦参生物碱等),叶绿素,微生物(细菌、霉菌)在紫外灯照射下都能产生荧光反应,这是自然荧光,是物质固有的特性而且是无害的。
人们日常吸收的作为营养及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物质,如维生素A、B2、B12、E,蛋白质,色氨酸、酪氨酸等,也都能产生荧光反应。正常健康的指甲也可有荧光反应现象。
荧光剂可以产生荧光反应,但是产生荧光反应的东西,不是只有荧光剂。在荧光灯下会呈现荧光反应的物质并非都是荧光增白剂。一些高品质的日化产品中添加维生素E、甘油等天然成分也会被365nm紫光灯照射出现荧光反应是很正常的。因此,别一看到荧光反应了就喊着产品中有荧光剂了。这个锅,荧光反应可是不背的。
荧光增白剂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荧光增白剂在纺织工业领域的应用已有近70年的历史,由于其在纺织纤维上特有的增白、增艳效果而受到染整业者和消费者的喜爱。目前,还未有相应技术可以替代荧光增白剂的作用。
有人认为,通过漂白的方式就可以取代荧光增白剂。而且这方面有些产品确有研究,如通过氯漂和氧漂的多次漂白来达到面料的白度要求,但过度漂白容易损伤纤维,造成服装穿着时强力下降。
①对纤维无损伤,并与其有较好的结和力;
②具有较好的水溶性;
③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④有较好的均匀增白性;
⑤对环境无害等。
①双三嗪氨基二苯乙烯类型;
②二苯乙烯联苯类型;
③双苯并唑类型;
④二苯乙烯基苯类型;
⑤吡唑啉类型;
⑥香豆素类型。
在使用荧光增白剂时,须根据纤维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能,选择合适的荧光增白剂,从而得到满意的增白效果。
与荧光增白剂相关的纺织品标准
在国际上,荧光增白剂被认为是一种白色染料,每一种结构的荧光增白剂有其相应的染料索引号;在我国,荧光增白剂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整理助剂。
GB 19601-2013《染料产品中23种有害芳香胺的限量及测定》
GB 20814-2014《染料产品中10种重金属元素的限量及测定》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分析方法测定染料产品中23种有害芳香胺,为检测染料产品中有害芳香胺化合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进而对染料产品中有害芳香胺的含量进行了限制(≤150mg/kg);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染料产品中重金属的含量,为染料产品中重金属的检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对染料产品中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限制。
荧光增白剂作为助剂使用,其安全性应满足助剂的安全标准。我国在2006年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又颁布了GB/T 20708-2006《纺织助剂产品中部分有害物质的限量及测定》,该标准规定了纺织助剂产品中有害芳香胺(≤30mg/kg,比染料标准更为严格)、重金属及甲醛的限量、试验方法、检验规则、试验报告。
另外有:9种荧光增白剂的测试方法F
化工行业也有一些荧光增白剂的标准,大致有13个品种的标准:
HG/T 2555-2010《荧光增白剂DCB》;
HG/T 2556-2009《荧光增白剂DT》;
HG/T 2590-2009《荧光增白剂ER(330%)》;
HG/T3675-2016《荧光增白剂CXT(C.I.荧光增白剂71)》;
HG/T 3703-2016《荧光增白剂OB-1》;
HG/T3725-2012《荧光增白剂CF-127》;
HG/T 3726-2010《荧光增白剂351(C.I.荧光增白剂351)》;
HG/T 3727-2010《荧光增白剂BBU》;
HG/T 3967-2007《荧光增白剂MST-H》;
HG/T 3970-2007《荧光增白剂SH》;
HG/T 3971-2007《荧光增白剂HST》;
HG/T3990-2007《荧光增白剂BA》;
HG/T4034-2008《荧光增白剂SWN》。
其中有轻工行业标准QB/T 2953-2008《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中规定的两类结构产品:二苯乙烯基联苯类产品的标准HG/T 3726-2010《荧光增白剂351(C.I.荧光增白剂351)》;双三嗪氨基二苯乙烯类产品CXT的标准HG/T 3675-2016《荧光增白剂CXT(C.I.荧光增白剂71)》,这两个标准对23种有害芳香胺的量和10种重金属元素的量指标及相应测试方法分别做出了规定(要求符合G B19601和GB 20814的标准要求)。
荧光增白剂在织物洗涤剂中的应用
织物洗涤剂是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洗涤剂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并朝着环保、方便、经济、高效的方向发展。
表面活性剂和助剂是织物洗涤剂的主要成分,对洗涤剂的性能和洗涤衣物洁净度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纺织印染厂对出厂的面料上进行荧光增白处理是广泛且通用的技术,但是它还达不到永久性洗涤牢度,即随着人们穿着与洗涤,荧光增白剂会脱落,衣物会发旧、甚至泛黄等。在洗涤剂中添加一定量、品种合适的荧光增白剂,不但能增加被洗涤织物的白度或鲜艳度、改善洗涤效果,同时还能改善洗涤剂的外观。目前,世界上荧光增白剂消费量的50%是用于洗涤剂行业。因此可以说,荧光增白剂已成为织物类洗涤剂配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助剂之一。
到最重要的了,那么它是否有害呢?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环保浪潮席卷全球,人们开始质疑荧光增白剂的环境影响,也怀疑对人体的安全性。国际上关于荧光增白剂毒理学效应研究的高峰也正是出现在这一时期。然而,令研究人员“遗憾”的是,几种典型的荧光增白剂对各种受试生物都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毒性。
唯一的不良影响是,在注入荧光增白剂同时暴露在210-275纳米波长紫外光下,小鼠体内产生了肿瘤,但这种短波紫外光在自然环境中是无法进入大气层的,也就是说这个研究结果对地球生物没有借鉴意义。
很难通过皮肤吸收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各种实验中,有一个特别值得一提。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工业生物检测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动物投食实验,在小鼠与恒河猴的食物中,荧光增白剂含量达0.2%,而狗的食物中更高达0.5%。这些动物们每日与这样的食物为伴,长达两年,各种指标却都没有显示出任何异常。而与实验中给动物投加的剂量相比,添加在洗衣液中,又在洗衣过程中稀释近千倍的人的接触剂量,实在是微乎其微。
当然,即便是如此低的毒性,我国仍规定严禁增白剂添加于与食物接触的各类物质中,包括食品包装用纸,所以理论上说,消费者通过食用摄入荧光增白剂的可能性很小,主要是从皮肤途径摄入。由于皮肤表面覆盖有角质层,能严重阻碍真皮层以下各细胞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吸收能力,因而相比于食用和吸入,大部分物质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的难度大得多。更不要说,挂在皮肤上的荧光增白剂随时有被再次洗脱的风险,不可能慢慢等着被吸收。
结论
因此,无论荧光增白剂作为染料还是作为助剂使用,只要荧光增白剂生产的企业能够按照标准的要求生产、销售和使用达标荧光增白剂,则荧光增白剂产品在纺织品上使用对消费者是安全的。不难理解,荧光增白剂加到洗涤剂中洗涤衣服等织物也是安全的。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荧光增白剂的需求也会与日俱进,荧光增白剂发展速度也会很快。需要不断跟进技术的发展和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强新品种的安全性研究,规范市场。荧光增白剂无论应用在哪个行业,都要有相应的使用安全研究、标准依据,从而使我国消费者的人身健康能够得到保证,国家国民经济各领域能够健康有序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本网站上的内容均是搜索引擎技术搜录所得,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对发布的内容包含所涉及的图片之合法性、准确性、真实性、适用性、安全性等概不负责,也无法负责。不承担用户、任何人士或单位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