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宣称能让你凉快的衣服被子,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时间:2021-06-04

摘要:凉感纺织品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日本,其初衷是为了减少夏天人们对空调的依赖,从而减缓地球变暖的趋势。

  凉感纺织品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日本,其初衷是为了减少夏天人们对空调的依赖,从而减缓地球变暖的趋势。

  在我国首个GB/T 35263-2017 《纺织品 接触瞬间凉感性能的检测和评价》标准中,对纺织品的凉感性能定义是:皮肤与低于其温度的织物接触时,引起皮肤表面热量快速流失,温度瞬间下降,再经过皮肤中感温神经末梢反映到大脑后形成的凉爽感觉。

  当凉感纺织品的概念被引进到美国后,美国的一些纤维研发公司从纤维的结构及原料入手,开发出来很多实用性的凉感纤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coolmax,直接用“cool”来表明纤维的凉感性能,但是coolmax纤维只是利用其吸湿快干的性能,使人体汗液快速导出,带走一些热量,给人的感觉是干爽而不是凉爽。

  所以coolmax其实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凉感纤维,要使皮肤接触纺织品后能引起热量快速散失,就必须要求纺织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同时不会吸热升温。目前赋予纺织品具有凉感功能的方法主要有:凉感纤维凉感后整理

  凉感纤维主要是一些化学纤维,就是在纤维的纺丝液中加入导热性能较好的物质,例如玉石纤维,就是在纤维纺丝液中加入了玉石或云母等矿物质纳米粉末,利用这些矿物质导热性能好又吸热慢的特性,从而使得纤维具有凉感功能。

  凉感后整理主要是利用凉感整理剂的易挥发性,或遇水发生吸热反应的特点,使得纺织品接触皮肤后因为整理剂的挥发而带走表皮的热量,或因为整理剂与表皮汗液发生吸热反应使皮肤表面温度降低,常用的凉感整理剂有:挥发性好的薄荷油、遇水发生吸热反应的木糖醇等。

  每到夏天,各商家关于凉感纺织品的宣传就五花八门,但早期由于没有专门的产品标准来约束,所以大多数都是一些概念炒作。

  近些年来,随着及凉感纺织品技术的成熟,纺织品的凉感功能已经进入实用阶段,为了规范市场上的不良炒作,以及对凉感纺织品有一个正确的评定,两项关于凉感纺织品的产品标准:FZ/T 73067-2020 《接触凉感针织服装》、FZ/T 62042-2020 《凉感面料床上用品》应运而生。这两项标准将于2021年4月1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凉感纺织品开始正式有标准可依。

  FZ/T 73067 《接触凉感针织服装》将产品的凉感功能分为三个等级:

  优等品接触凉感系数不小于0.25;

  一等品接触凉感系数不小于0.20;

  合格品接触凉感系数不小于0.18。

  FZ/T 62042 《凉感面料床上用品》也是根据产品的接触凉感系数把产品分为三个等级:

  A级产品的接触凉感系数不小于0.20;

  AA级产品的接触凉感系数不小于0.25;

  AAA级产品的接触凉感系数不小于0.30。

  由此看来,床上用品的接触凉感要求比服装还要高。

  凉感纺织品有了功能性的具体数值,我们在购买这些产品时就有了依据。购买时一定要看产品标签上是否标注了凉感系数以及产品等级,如果标签上没有这些产品标准,那么商家再怎么宣传我们也不要买啦。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本网站上的内容均是搜索引擎技术搜录所得,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对发布的内容包含所涉及的图片之合法性、准确性、真实性、适用性、安全性等概不负责,也无法负责。不承担用户、任何人士或单位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