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织补,天才只出于勤奋——小记第13届全国大赛我和我的徒弟们

作者:姜西玲 来源:姜西玲 时间:2023-10-08

摘要:对于织补,天才只出于勤奋——小记第13届全国大赛我和我的徒弟们

  精工织补技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手工技艺。织补工人仅凭一根又细又软的小小银针,在破损的衣物面料上,按照其原色、原纱,原组织结构(或改变组织挑压)完全靠手工进行挑压编织;使其组织或花纹的织纹与周边未破损的织纹衔接到位,恢复衣物原貌的过程。精工织补技术是修复服装面料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稀缺技艺。

  在《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将织补技艺的操作方法描写得惟妙惟肖,“晴雯配好相同颜色的孔雀金线......分出经纬,亦如界线之法,先界出地子后,依本衣之纹来回织补”。

  2021年,精工织补这项传统手工技术,被我的徒弟们成功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2年我和徒弟报送的精工织补项目,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华绝技”并成功入围。当时展示的视频作品,就是对织物组织为“满天星”高支纱面料上的破洞,进行"两面光"精工织补的操作展示。该花纹组织是个复杂花纹组织。深色纱线中包含着一个个白色小点,好似夜空中闪闪发光的星星。

  今年第13届全国洗染业职业技能大赛“衣物织补”比赛的实操面料就是“满天星”织物破洞织补。考试面料比展示的面料纱线颜色变化更多且又细又密。赛后结果我的徒弟们分别喜获第一名、第三名、第四名、第六名和第七名等进入前十名的好成绩。这是我的徒弟们继第11届和第12届夺得全国冠军后,取得全国技能大赛三连冠,看到他们的取得的成绩,感到非常的欣慰。

  有人说,师傅技术好,教的徒弟技术肯定也很好,这话我赞成。师傅凭着多年与面料的接触,熟知了不同成份纱线对织物的影响,以及良好的基本功功底和织补技巧,将徒弟们领进了精工织补的技术门坎。毫无保留地把技术、经验传授给她们。可是,我更要说的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织补行业,要想补的好,师父教会了基础知识和织补技巧,自己除了勤学苦练,真的没有捷径可走。

  君不见,每一个荣誉证书的背后,是她们夜以继日的苦练基本功的结果。君不见,每一个完美作品的背后,是重复繁琐的排纬织经。

  织物松紧程度的掌握在绷圈之时和排纬织经过程中是需要自己的手感去感受,挑压力度的大小,也是需要自己去感觉,至于是不是花针,有没有挑半根丝,那还是需要自己熟能生巧,师父真的不能代替她们。

  很欣慰,我的徒弟们是一群活泼可爱且又脚踏实地、肯于勤学苦练的好徒弟。

  本次大赛第一名:徒弟马让,参加完2021年第12届全国大赛后,她和她的师父小张织补的张冬梅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毅然决定来到北京日光精细培训学校——姜西玲大师织补传承班的中级、高级班,学习不同面料的复杂花纹组织及不同织补操作方式。

  第三名:陈星霞,她的师傅是第11届全国技能大赛冠军葛声荣。为参加今年的大赛,9月初来到北京日光精细培训学校——姜西玲大师织补传承班进行集中培训学习,返回工作岗位后仍每天坚持按要求完成作品。

  第四名,小张织补张冬梅,本来她是这次大赛的裁判员,带领了她工作室的三名徒弟参加比赛,临近比赛前二天,其中一个徒弟因家中有事退出比赛,还有二个徒弟因没有经历过比赛这样的大场面,比赛前两天打了退堂鼓,为了让徒弟克服心理障碍,小张不走寻常路,辞去此次比赛裁判员职务,带领徒弟亲临考试第一线,用实实在在的成绩给众多徒弟起了个很好的带头作用。她说:只有平时扎实的功底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在那种嘈杂的环境下心无旁骛的完成比赛。

  取得第六名张正芳和第七名的范小娟徒弟都在较短的时间掌握了面料的织补技术技巧。

  浅晒两个他们平时练习的作品吧~

第一组,马让作品

第二组,陈星霞,范小娟 作品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成功的花儿,人们只羡慕她的怒放和今日的芬芳;可是,那是撒满了辛勤的汗水,浸满了奋斗的泪水换来的。

  全国大赛获得的荣誉不是终极目标,而是新的起点。精工织补的技术只有在指尖上得到升华,这也是我一直走在实操第一线的原因所在。我也鼓励徒弟们认认真真学习技术,踏踏实实做手艺。不浮躁、不忽悠,做好传、帮、带,把我们的中华传统手工技术——精工织补这个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创新、发展下去,你们未来可期。

  作者:中华传统技艺技能织补大师 姜西玲